2023年冬至习俗

人的命天注定 65 0

“冬至大如年”

冬至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素有“冬至大如年 ”之说。冬至,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 ,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、白昼逐日增长,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、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,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“大吉之日” ,在时年八节当中,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。在中国南方地区,有冬至祭祖 、宴饮的习俗。在中国北方地区 ,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。

冬至节,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。先秦时期,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 ,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 ,很多节日有历史,乏记载。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著作上鲜有记载。

据现存著作记述,周人(陕西一带)以冬十一月为正月 ,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 。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岁首与现行“二十四节气”的冬至日期在同阴历十一月,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(十一月)祭祀的活动。

易曰: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。

《后汉书礼仪》:“冬至前后 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 。 ”还要挑选“能之士”,鼓瑟吹笙 ,奏“黄钟之律”,以示庆贺。唐宋时,以冬至和岁首并重。南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:“十一月冬至 。京师最重此节 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 ,至此日更易新衣 ,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 。官放关扑,庆祝往来 ,一如年节。 ”

“冬至大如年。”(《清嘉录》) 。嘉兴重冬至,俗谚“冬至大似年”,保留古风。据《嘉兴府志》(卷34·风俗)记载:“冬至祀先 ,冠盖相贺,如元旦仪 ”。民间崇尚冬至进补 。

“画九”

所谓的画九,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载:“冬至日 ,画素梅一枝,为瓣八十有一。日染一瓣,瓣尽而九九出 ,则春深矣,曰九九消寒图” 。“九九消寒图 ”有三种图式,分别为文字、圆圈、梅花三种。

酿米酒

传统的姑苏人家 ,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 ,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,加入桂花酿造。

吃汤圆

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,在江南尤为盛行 。“汤圆 ”是冬至必备的食品 ,“圆”意味着“团圆”“圆满 ”,冬至吃汤圆又叫“冬至圆”。民间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”。

吃烧腊与姜饭

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,冬至这天 ,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,寓意加菜添岁 。冬至日,吴川人素有冬至“吃姜饭 ”的习俗 。

吃番薯汤果

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 ,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。“番”和“翻”同音,在宁波人的理解中,冬至吃番薯 ,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“翻 ”过去。汤果,跟汤团类似,但个头要小得多 ,而且里面没有馅 。汤果也被叫做圆子 ,取其“团圆” 、“圆满”之意。老宁波也有“吃了汤果大一岁 ”的说法。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,习惯加酒酿 。在宁波话中,酒酿也叫“浆板” ,“浆”又跟宁波话“涨 ”同音,取其“财运高涨 ”、“福气高涨”的好彩头。

吃饺子

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,每年冬至日 ,有吃饺子的习俗。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“消寒”之意,至今民间还流传着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 ”的民谚 。

马扎尔人的卡拉琼日

卡拉琼日这个节日在哈萨克斯坦被称之为纳尔图甘日(Нартуған) ,在中国被称之为冬至日。卡拉琼日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欧亚文化习俗之一。这天白昼时间最短,日影时间最长,卡拉琼日过后白昼开始变长 ,日影缩短,这一段时期将一直持续至3月的纳乌鲁兹节 。因此在这天,古代的突厥人会聚集在一起 ,点燃巨大的篝火 ,庆祝漫漫寒夜的结束。点燃篝火的另一个文化象征含义,在于通过火焰的温暖,战胜寒冷的长夜。时至今日 ,马扎尔人仍然延续着庆祝这一节日的传统 。根据古老的突厥语言,他们将这个节日称之为“卡拉琼” 。根据节日传统,匈牙利各地都会点燃巨大的篝火 ,举办盛大的晚会。

喝羊肉汤

每年的冬至日,连接四川成都到简阳的成简快速通道迎来了一年中较热闹的时候,人们驱车涌入位于龙泉山脉东侧的简阳市 ,只为寻得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。